bet365中国

JACS:用于低浓度氨气捕获的自修复氢键有机框架材料
时间:2023-12-28 浏览次数:333

自修复行为已广泛应用于能够进行分子识别的智能感知系统。但是,大多数刚性晶体框架一旦在压力、热量或真空等外部刺激下坍塌,很难在常温下恢复到它们的晶体相。本文报告了一种新型微孔氢键有机框架,FDU-HOF-3 (FDU=复旦大学),其具有用于氨气捕获的自修复行为,并将其与已报道的介孔HOF-101进行了比较。当向孔隙中引入低浓度氨气时,使得HOF变得无序,但在NH3去除后,简单地在真空下加热即可恢复到原始的晶态状态。详细的表征结果显示,这些HOF的可重复自愈合行为是由于羧酸与氨气之间酸碱相互作用,同时伴随着羧酸与羧酸之间氢键的断裂和再生所实现的。FDU-HOF-3在25 mbar时显示出对低浓度氨气的最高吸附能力(8.13 mmol/g)并且在接触250 ppm 氨气不到10秒后,显示出光电流的迅速下降。这些自修复HOF经过超过10个循环的氨气捕获和释放,吸附容量均没有降低。

图1 自修复氢键有机骨架材料通过可逆相变捕获NH3的示意图

在1 bar的压力下,HOF-101的氨气吸附容量(8.44 mmol/g)与FDU-HOF-3的氨气吸附容量(9.34 mmol/g)相当(图2A),在3.37 mbar下,FDU-HOF-3的氨气吸附容量达到5.84 mmol/g,高于HOF-101(2.26 mmol/g)。HOF-101和FDU-HOF-3的孔径大小不同,导致其捕获氨气的性能也有很大差异。重点观察FDU-HOF-3的低分压区域(图2B),在2.42和3.37 mbar处分别观察到两个拐点。在第一个拐点之前,氨气吸附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,氨气只是简单地填充了孔隙。当分压达到 2.42 mbar时,氨气迅速开始与羧酸基团相互作用,导致氨气吸附量急剧增加。当分压达到3.37 mbar后,大部分羧酸基团被氨气侵蚀,氨气吸附的主要驱动力变成了 氨气分子与孔隙之间的相互作用。在25 mbar条件下,FDU-HOF-3的氨气吸附量达到 8.13 mmol/g,优于其他多孔材料,如 MFU-4(7.8 mmol/g)、MOF-74(Mg)(7.7 mmol/g)、HKUST-1(6.3 mmol/g)、MFM-300(Cr)(3.2 mmol/g)和COF-10(0.8 mmol/g)。在所有 HOF 中,FDU-HOF-3在25 mbar条件下对氨气的吸附容量最大。氨气在FDU-HOF-3的吸附热达到69.29 kJ/mmol,主要归因于氨气分子与羧酸基团之间的化学作用。同时其在10轮氨气循环吸附-解吸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吸附容量(图2C)。

图2 FDU-HOF-3的氨气吸附性能

为了进一步研究氨气在FDU-HOF-3和HOF-101中的吸附行为,我们分析了吸附和去除氨气后HOF的粉末X射线衍射数据。当氨气进入HOF时,FDU-HOF-3和 HOF-101失去了结晶状态(图 3A)。通过加热和脱气再生到初始晶体结构后,再生的HOF获得了结晶性。脱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表明,室温不足以使 FDU-HOF-3 完全恢复到初始晶相,需要热源来诱导自修复过程。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(图 3B),在引入氨气分子后,COOH中C=O的特征峰(1700 cm-1)消失了,而COO-的特征峰则出现在1560和1400 cm-1,这表明COO-和 NH4+得出现。DFT计算发现,NH4+比氨气更容易与羧酸结合。计算得出的NH4+与COO-的结合能为-57 kJ/mol,比氨气与羧酸的结合能高15 kJ/mol。在吸附和去除氨气的过程中,还对FDU-HOF-3进行了TGA分析(图 3C)。为了评估FDU-HOF-3的气体传感潜力,我们在玻璃碳电极(GCE)上使用抗坏血酸(AA)作为电子供体,测量其光电流响应(图 3D)。FDU-HOF-3在暴露在250 ppm NH3后在10秒内光电流显著下降,这使得它有望用于光电化学传感应用。

图3 FDU-HOF-3的氨气吸附行为探究和光电性质

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低浓度NH3的可逆快速捕获和释放的新策略,利用自愈合HOFs为吸附和传感应用的智能多孔材料的发展铺平了道路。

论文信息:

Song, X.+; Wang, Y.+; Wang, C.; Gao, X.; Zhou, Y.; Chen, B.*; Li, P.*, Self-Healing Hydrogen-Bonded Organic Frameworks for Low-Concentration Ammonia Capture. J. Am. Chem. Soc. 2023, DOI:10.1021/jacs.3c10492.

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bet365中国-bet365大陆 科研助理宋希玉和博士生王耀,论文通讯作者为bet365中国-bet365大陆 李鹏研究员和福建师范大学陈邦林教授。



       全文链接://pubs.acs.org/doi/10.1021/jacs.3c10492